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吃吃]個人吃吃碎碎念

說到布丁,雖然伊蕾特很有名,不過我個人喜歡的是金芳布丁,可能是因為就在學校附近,有感情吧,不過一樣離學校很近的克林食品跟不老莊藥膳香腸我卻是從來沒吃過,總是在要不要吃吃看的猶豫中與他們擦身而過。

松村燻之味總覺得在有名之後,味道好像有那麼一點不同,又好像是跟以前一樣,總之不管怎麼說,就是會在想啃鴨翅的時候衝去買個一包吧。只是米血跟豆干這兩樣我最喜愛的滷味就是沒有回憶中那麼美味,真的很難過。

香圃麵店雖然是麵店,但是每次去都是切滷味,尤其是總要切一堆白豆干,然後要店員撒上一堆蔥花,只是現在豆干越切越厚,都沒有以前的感覺了,只是又沒有人介紹我其他有好吃白豆干的麵店,所以還是在食欲衝上來的時候跑去切滷味。

因為家裡住得離興達港算近,說到要吃海鮮,就是跑去魚市場買上一堆生猛海鮮回家讓媽媽煮,出外求學的那些年,要在外地吃海鮮對我來說實在是個超莫大的挑戰,還有,我也不敢在外地吃虱目魚。

興達港漁市場的大樹花枝丸目前來說我還沒吃過我覺得更好吃的花枝丸,只是在物價頻頻上漲,本來就不便宜的大樹花枝丸就這樣水漲船高到家裡捨不得買,其他家的花枝丸吃起來不是讓我覺得有腥味就是魚漿的彈性不足...

回想起來,那時候到外地念書時,第一個最大的飲食文化衝擊應該是大腸包小腸吧,對於很便宜的價錢感到驚艷,嘗試之下,我再也沒在求學的地方吃過大腸包小腸,因為那個大腸跟我長久以來認知的大腸實在是完全不同。只是真正的大腸好貴,實在不是能這樣子變成人手一個的夜市美食。

第二個文化衝擊可能就是豬血湯,跟南部我吃到的豬血味道還有彈性、口感都不一樣,那時候在外地念書的第一年,我整整瘦掉10幾公斤,飲食文化差很多真的會讓人需要時間接受,豬血湯在我家是屬於假日時到菜市場買回來加上小腸,配上乾麵或乾米粉,算是充滿台灣味道的早午餐吧。

我記憶中的三皇三家,就是進去吃個厚片土司,真的很餓的時候,來碗牛肉麵,以前三皇三家的厚片吐司是圓形的,我特愛草莓口味,圓圓的土司上抹上奶油,草莓果醬擠成像年輪那樣,相當可愛,配上我喜歡的紅茶,就是種微小卻充實的幸福。只是現在的三皇三家....大概就是找不到地方吃東西時的方便選擇了吧。

蝦捲還是喜歡跑到安平吃周氏,雖然陳家也不錯,但是我可能就是喜歡周氏的網油,總覺得這樣子雖然不健康,可是就是好香好好吃怎樣都捨棄不了那個味道吧。至於太遠的分店,就不建議去吃了,之前去吃的那家,是用計時器,上桌的蝦捲還是白白的,整個賣相很差,香味也沒有出來,看到就沒食慾了,不過因為不便宜,還是硬著頭皮吃完,起碼他有熟。

上次跟家人去安平,看到很多家在賣的無油蝦餅,與家人一起無視而過,還是買回油炸然後被說很不健康的蝦餅。

東巧鴨肉羹上次去吃時,店面變很多,味道沒啥變,可是變成拿熱感應的號碼牌,點餐也電子化,少了那種會想去回憶的因素,也許會再去,也許不會,只是面對這樣的改變,內心實在免不了那股濃濃的惆悵。

義豐冬瓜茶加珍珠或波霸,可能還是我不太會改變的選擇吧。

前幾年過年跟姊姊去逛街,突然想吃鍋燒意麵,可是年初二實在沒什麼店有開,最後跑到民族路聽說很有名的鍋燒意麵店吃,吃完後,我想我應該是不會帶朋友去這家店吃吧...有名不有名什麼的都在其次,重點是能不能讓人吃完之後有滿足感,而我沒有在這家店得到滿足感,自然也不會再次帶人去吃。

如果你問我早餐的牛肉湯還是什麼菜粽配味噌湯,我是可以跟你說我吃過,但是我本質上是夜貓子,怎樣都沒辦法為了去吃而起個大早,只能撿別人剩下的而已啊。  XDDD

不過我想,有時候想尋求的,也不過就只是回憶而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谷崎潤一郎 陰翳禮讚

每個時代的逝去都會有人遺憾前一個時代被捨棄的事物,電氣化之後失去了朦朧燭光中的美感,全球化之後慢慢地有許多當地的食物漸漸變了味,像這些事情要是我們普通人說出來就是抱怨或是碎碎念,但文學家寫出來的話就是值得一讀的作品了。 當然順便也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許多風貌,畢竟我們已經無法親眼目睹。